|
|

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培育的六大策略-乐鱼电竞

作者:汪豪浩 发布时间:2024.01.03
中国教师报

自2018年以来,在河南省教育厅的指导下,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精心组织了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审工作。通过采用课题研究要求对标化、省内成果评审国标化、成果展示推广系列化、专家组指导全方位化等多种举措,河南省扎实培育了一批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目前,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已驶入发展的快车道,教师队伍的教研热情高涨,教研成果的质量也日益提升。在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中,河南省有21项教学成果获奖,其中3项荣获一等奖。

作为这项工作的深度参与者,笔者结合自身在教学成果的方案策划、评选组织、培育方法、过程指导等方面的思考和认识,从六个方面分享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培育策略。

策略一:宣传“是什么” |   明确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概念

根据国务院1994年发布的《教学成果奖励条例》(简称“条例”),教学成果是指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申请条件包括:国内首创、经过2年以上教育教学实践检验、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条例的发布标志着教学成果奖评审有了明确的国家标准,并在随后各届评审中不断发挥指南作用。

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评审是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制度推动、评价跟进、系统盘点与体系升级,并已成为衡量一个区域基础教育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尺。同时,教学成果奖也是对在教育实践中取得杰出成就的个人或团队的认可。获奖成果代表了在该教学领域中的最高水准,反映了教师或学校及教育研究机构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的卓越表现。教学成果奖在鼓励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此,冲击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成为众多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执着追求,也为许多教师重塑职业生涯特质带来了新契机。

策略二:强调“为什么” |   体现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宗旨

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必须符合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体现立德树人要求和时代精神,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吴蓉瑾等申报的《数智技术与情感教育双驱动的小学育人模式实践探索》和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杨瑞清等申报的《大情怀育人: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都充分体现了这一宗旨。

另一个需要强调的问题是,教学成果需要有问题导向、问题线索和问题解决策略。教学成果必须围绕解决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未来挑战,聚焦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同时,需要考虑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针对别人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实践,创造性提出科学的解决思路、方法和措施。所以,要在教学成果评审申报材料中清晰地说明成果所解决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并考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性。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陈立华等申报的《行为规范60条: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化培育的实践探索》便是个中典型。

从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价值定位来看,教学成果是教育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结合,直接指向教学实践,解决的是教学中的真实问题。所以,教学成果不同于一般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它要以研究为基础,离不开科研方法和科研成果的支撑。但科研成果本身不一定就是教学成果。只有那些将科研论文、专著转化为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乐鱼电竞的解决方案,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检验,证明其对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育质量产生显著成效的实践探索成果才能称之为教学成果。所以教学成果高度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术与经验的结合、探索规律与破解问题的结合。

策略三:突出“有什么” |   把握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内涵

依据条例和“国奖”历届评奖文件,申报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除了要坚持正确的导向外,还具有几个重要内涵——“独创性”要求教学成果能展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偏我全、人低我高、人优我特”的特点;“新颖性”要求教学成果体现问题解决的新思路、新理念、新路径、新落点和新方案;“实效性”要求教学成果对于实现培养目标、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有显著效果;“实用性”则要求教学成果需要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践性”要求教学成果需要经过不少于2年的实践检验(新发布的成果不在评审范围内);“完整性”要求教学成果需呈现教育教学方案,而“方案”就意味着全面、系统、完整,所以一般情况下,诸如“小学低年级语文新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校本教研促进学校教学发展的策略研究”等的理论探究型成果不应在评审范围之内。

除此之外,申报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还需具有以下三个要素,即丰富的案例、科学的模型和核心的理念。如果把教学成果比喻成人,那么丰富的案例就如同饱满的血肉,科学的模型就犹如起支撑作用的骨架,而核心的理念则是其“三观”。三者兼备才能使成果完整、充分、生动地展现出来。

策略四:明确“什么样” |   对标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标准

基于历届“国奖”申报要求和对多项获奖成果的观察分析,笔者认为优秀教学成果在呈现上至少要具备以下10个特点,包括长期传承与坚持、不断迭代升级、先进的成果理念、科学的模型、丰富的案例、突出的育人成绩、可信的数据佐证、广泛的社会影响、精彩的呈现形式,并且易于应用推广。

所以在开展教学成果培育时,要传递出紧扣“国标”的信号,并指导成果组在以下7个方面精准发力:方向上把得准、理论上站得住、实践上行得通、成绩拿得出手、模型构建科学、实证丰富扎实、推广上下足功夫。

需要强调的是,成果组需要建立“模型思维”与“结构思维”,让研究的路径或策略清晰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对已研究的教育成果与结论进行结构化建模,让研究“看得见”。例如,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洋泾中学王海平等申报的《事实和证据视野中的课堂教学诊断》就构建了课堂教学诊断思维模型、课堂教学诊断操作模型、课堂教学诊断技术模型和课堂教学诊断管理模型,成果呈现时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与视觉冲击力。

策略五:知道“怎么样” |   正视教学成果培育中的问题

我们发现,在教学成果培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诸如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致使短期速成型、落点狭窄型、急功近利型、经验总结型、生硬组合型等成果层出不穷;不少报送成果的名称乏善可陈、立意平庸,缺乏对核心理念(主旨)的揭示,未能凸显实践探索特有的角度、内容、范围、载体、亮点等;核心理念阐述逻辑性差,有明显的堆砌痕迹,缺乏对素材的精雕细刻;模型建构不科学,缺乏材料的结构化呈现,模型视觉设计不合理。同时,不少报送成果还存在着发展积淀不充分、行动方案不完善、文本结构未能有机融入“国奖”话语体系等方面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成果培育方需要有灵活的问题解决策略,指导成果组明确问题所在,系统完善地设计成果呈现方式,力求成果提档升级。

策略六:强化“怎么做” |   科学组织开展教学成果的培育

基于价值,提升对教学成果奖认识。指导成果组凸显教学成果本身应该具有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不能与教育科研成果混同对待。

基于特征,扎实开展教学成果培育。要回归教学成果本源,遵循科研工作的本质特征,对标教学成果的基本内涵,系统性规划研究工作。

基于要求,撰写、打磨三个文本。指导成果组按照教学成果评审文件中对于成果申报书、成果报告、成果附录的要求,从方向、表述、内涵、字数、呈现形式等方面不断锤炼打磨文本,精益求精。

基于培育,促进教育教学发展。通过规范的评审,将优秀教学成果进行推广,以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强化教学成果的培育、应用与推广,反哺和优化教育教学实践。

整体而言,教学成果的培育工作要扎根教育教学,系统规划设计,选好题材,聚焦问题破解,创新理论实践,质化与量化研究相结合,实践应用并行,学术表达规范,方案精益求精。同时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通过教学成果的培育、评审、应用、推广,找到功利性与发展性之间的平衡点,让教学成果基于工作,高于工作,指导工作,促进工作,努力实现多赢。

(作者系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教育科研管理部副主任)

《中国教师报》2024年01月03日第15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